AI开发助手=大规模风险自动化?
研究显示,尽管 AI 编程助手能够减少一些低级语法错误,但它们正在给企业带来更严重的安全隐患,包括不安全的编码模式、敏感信息泄露以及云配置错误。

01
提升效率的代价:更深层的漏洞
应用安全公司 Apiiro 的研究表明,AI 编程工具的确降低了语法错误和部分逻辑漏洞的比例,但同时显著增加了 权限提升路径 和 架构性设计缺陷。这些漏洞往往更隐蔽、更难修复,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件。
研究还发现,AI 生成代码引入了大量风险,从开源依赖到不安全的编码模式,明文暴露的密钥和凭据,错误的云服务配置。
此外,AI 助手生成的 更少但体量更大的代码提交(pull request),进一步加剧了审查难度和潜在风险。
有专家形容这种现象为 “规模化自动化风险”:AI 确实让代码发布更快,但如果缺乏足够的人工监督,企业实际上是在“批量制造风险”。
02
“影子工程师”和“大而全提交”的挑战
一个突出的问题是,非技术人员也在使用 AI 辅助开发应用、脚本和报表。这些“影子工程师”往往没有接受过安全训练,容易绕过必要的安全审查和测试,结果无意中扩大了攻击面。
同时,AI 工具生成的提交动辄涉及十几个文件甚至多个微服务,令审查人员难以逐行检查。安全团队警告,这会稀释代码审核的有效性,导致漏洞更容易混入生产环境。
有安全顾问指出,传统的 SAST、DAST 等工具并非为“提示生成代码”而设计,很难在生成阶段发现这些隐患。
03
冗余、复杂与语言差异
研究还表明,AI 助手往往写出 冗余且复杂的代码,增加了攻击面并降低可维护性。例如,它们有时会重复实现已有功能,而不是调用现有模块,导致系统臃肿。
另外,AI 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差异显著:在某些语言(如 TypeScript)中能较好地生成安全代码,但在其他语言(如 PHP)中则漏洞频发。
04
数据与分歧
Apiiro 使用其 深度代码分析(DCA)引擎 对数万个代码仓库进行分析,结果显示:到 2025 年 6 月,AI 生成代码每月引入的安全问题超过 1 万个,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十倍。
不过,也有厂商认为这个数字被夸大。部分研究显示,AI 编程助手带来的漏洞比例与人工代码相差不大。差异主要来自研究范围和方法:Apiiro 不仅统计了代码级别漏洞,还包括开源依赖和密钥泄露。
05
AI不能替代责任
多位专家强调,AI 并不能替代开发人员的责任。
每个开发者仍需为提交的代码负责,即使代码由 AI 生成。
AI 生成代码必须接受与人工代码同样的安全审查:包括代码评审、静态扫描、手工测试等。
企业必须提供开发人员培训,确保他们理解 AI 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。
换句话说,AI 可以加速开发,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。
06
风险缓解建议
要想既利用 AI 提效,又避免放大风险,企业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安全护栏:
在 CI/CD 流程中强制集成安全检测:包括密钥扫描、静态分析和云配置检查。
限制 AI 生成提交的规模,确保审查可控。
引入 AI 审查 AI:部署智能代理自动扫描 AI 生成的代码,检查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与合规要求。
将 AI 助手视为“初级开发者”,所有代码必须经过资深工程师复核。
保持可追溯性:清楚记录由谁提交、由哪个模型生成、使用了哪些参数,方便审计与修复。
结论
AI 编程助手无疑在推动软件开发提速,但同时也在“放大”潜藏的安全风险。企业要真正从 AI 中获益,必须在速度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:既 harness AI 的效率优势,又确保风险在进入生产之前被识别和控制。
未来的安全重点将不只是“如何用 AI 写代码”,而是“如何用 AI 审查和保障代码”。
结论
AI 编程助手无疑在推动软件开发提速,但同时也在“放大”潜藏的安全风险。企业要真正从 AI 中获益,必须在速度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:既 harness AI 的效率优势,又确保风险在进入生产之前被识别和控制。
未来的安全重点将不只是“如何用 AI 写代码”,而是“如何用 AI 审查和保障代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