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IST更新数字身份指南:应对AI、深度伪造与无密码时代
近日,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(NIST)对《数字身份指南》 进行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重大修订。此次更新旨在应对快速演变的威胁环境,特别是人工智能滥用、深度伪造(Deepfake)和钓鱼攻击带来的新挑战。
对企业而言,这份指南不仅提出了技术层面的要求,还提供了组织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实践建议。由于很多安全机制已逐步普及,NIST 认为多数组织可以相对顺利地将更新内容纳入现有身份策略中。
背景:AI让身份威胁更复杂
攻击者不断提升技能,以绕过组织的身份和访问管理 (IAM) 协议获取关键访问权限,目前攻击者借助人工智能 (AI) 则使网络钓鱼攻击更加有效,深度伪造更是能迷惑最资深的安全人员。
尽管 无密码认证(如生物识别、FIDO Passkeys)已出现,但落地挑战仍然存在。NIST 此次更新聚焦于,反欺诈措施、“更新的身份验证风险和威胁模型以应对新的攻击”,以及 FIDO 密钥等新的防网络钓鱼身份验证选项,该机构认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组织应对当前的威胁形势。
此外,文件还对身份核验、注册验证器、管理流程、认证协议和联邦身份等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。其中,身份核验部分的核心是强化防欺诈控制,以检测深度伪造和合成身份。
NIST指南的五大关键变化 1.新增用户可控钱包(Subscriber-Controlled Wallets)
—— 在身份联合模型中引入“数字钱包”概念,让用户对身份凭证的管理更自主。
2.支持可同步的认证器(如 Passkeys)
—— 明确纳入无密码认证,推动主流应用更好地支持同步认证方式。
3.新增防御注入攻击与伪造媒体(Deepfakes)的控制措施
—— 特别强调远程身份验证中的 AI 滥用与合成媒体风险。
4.引入新的持续评估指标(Continuous Evaluation Metrics)
—— 认证与风险管理不再是“一次性事件”,而是动态、持续的过程。
此外,NIST 明确要求:所有 AI/ML 的使用必须有文档记录并告知依赖这些系统的组织。
专家解读:更新虽迟但必要
Keeper Security 联合创始人兼 CEO Darren Guccione 认为,这一修订正视了身份安全的根本性问题:一次性、静态验证已不足以应对持久且复杂的威胁。
Keeper 调研显示,67% 的组织仍遭遇钓鱼攻击,即便已采用混合身份认证。
因此,持续评估、抗钓鱼认证和基于风险的身份验证,已是市场与安全领导者的发展方向。
Jamf 高级安全经理 Adam Boynton 指出,这次更新主要受三方面驱动:
1)生成式 AI 滥用,深度伪造、注入式攻击频发,NIST因此新增了防控措施。
2)无密码认证普及,支持同步的Passkeys,提升跨设备安全体验。
3)风险持续演变,需要跨部门协作的风险管理与持续验证机制。
实施难度:更多是“配置”,而非“替换”
Boynton 提醒,身份不再是“一次性事件”,企业必须:
尽快采用 抗钓鱼认证器(如生物识别、硬件令牌、FIDO Passkeys)
推动身份风险治理向安全、隐私与业务多方协作的模式转型
不过,他也强调:
“文件详细但可用,且后续会有实施资源支持。多数现代技术栈已兼容这些方向,更多是配置优化,而非推倒重建。”
总结 NIST的新一轮数字身份指南更新,正是对AI滥用、深度伪造和无密码认证趋势的直接回应。它不仅带来具体的技术要求,还推动身份安全治理向动态化、跨部门化转型。对于企业而言,现在正是检查IAM战略、升级认证方式、并实现更强韧身份保护的最佳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