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品牌遭遇网络“李鬼”

市场
2年前

image13.jpg

  政府服务、企业产品、个人信誉,都需要打造品牌作为背书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。品牌的本质就是信任。当品牌遭遇“李鬼”,信任就会失控。特别是当李鬼打着李逵的旗号招摇撞骗时,对政府、企业乃至个人,都会造成经济的损失,信任的下降。

  品牌遭遇的李鬼都有哪些呢?举几个典型场景的例子:

1 银行金融信息钓鱼

  攻击者利用钓鱼网站获取用户网络银行的登录信息以及银行卡信息,再结合补卡攻击等手段对用户银行账号和信用卡进行盗刷和盗转。

 李鬼01.png

2 个人身份信息钓鱼

  个人身份盗用常见于近几年来流行的贷款骗局,例如利用盗取的身份信息申请网贷,接着拨打诈骗电话使受害者上当,最终转出贷款。

李鬼02.png

3 企业认证信息钓鱼

  攻击者以公检法等政府机构钓鱼网站为主要手段,以企业为主要攻击对象,套取企业重要信息,用于各种企业身份认证、冒名开户、贷款等非法活动。

李鬼03.png

4 利用官方 APP 蹭流量

  通常,企业的官方 APP 只会发布到几大主流官方移动应用商店,比如苹果商店、华为应用商店等。但是由于安卓生态中的第三方商店繁多,很多商店运营者为了赚取流量,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企业官方 APP 发布到其商店。如果第三方商店被攻击,官方 APP 就随时面临被替换为恶意 APP 的可能。

李鬼04.png

5 恶意 APP 钓鱼欺诈

  攻击者利用企业的品牌知名度,对官方 APP 进行恶意篡改、重新封装,之后再通过钓鱼网站或野鸡商店来传播手机病毒或进行欺诈。此类恶意 APP 有时甚至和官方 APP 毫无相似之处,只是在网站页面盗用了品牌方的商标 Logo。

李鬼05.png

6 敏感资料泄漏

  企业内部的资料和数据被前员工、供应商或者内部员工上传到代码、文档共享平台,甚至在这些平台进行售卖。有些泄露是内部员工为了工作方便的无心之过,有些则是恶意行为,这些都属于数据泄露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。即使不是恶意性质的攻击,但实际上已造成了机密或敏感文档可在公网被访问的结果,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。

李鬼06.png

7 社交媒体仿冒

  “李鬼”们在社交媒体创建假冒企业账号、假冒企业员工或授权服务机构,试图获取用户信任,并骗取各类受害用户的银行卡账户、身份账号、各种密码等私密信息。

李鬼07.png

  以上这些“李鬼”场景,取自天际友盟近日发布的《天际友盟DRP数字风险防护报告(2021年上半年)》。去年,数世咨询与天际友盟联合发布过该报告的2020年版。今年的报告中,“李鬼”们的模仿方式和冒充手段都有所进化,而且仍然在不断推陈出新。

  花样即便百出,数据不会说谎。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数据汇总,我们能够看到,“李鬼”们的主要目标和手段仍然集中在三方面:

  手段以钓鱼欺诈为主(风险数据占比达到89.12%)——钓鱼欺诈最为有效;风险资产以网站为主(在各类资产中占比59.05%)——网站最为逼真;目标行业以金融为主(占所有风险案例的65.21%)——金融行业最为直接,立刻就能看到“收益”。

李鬼08.png
李鬼09.png
李鬼10.png

  面对不断进化的“李鬼”们,品牌方该如何保护自己呢?

  首先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品牌资产的数字化形态大为丰富。数字资产正在从单一的官方网站拓展到APP、公众号、小程序、内容文档甚至源代码。官网的占比虽然超过半数,但是其他形态的资产占比正在快速增长,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,数字资产的盘点成为了重点和难点。

  品牌方面临的第二个大问题,是品牌资产的归属问题。如今数字资产早不再局限于存储在自家服务器,而是成为流动的数据,存在于整个网络空间中。互联网、深网、暗网,都有无数品牌资产在品牌方的视线外被发表、被修改、被使用、被冒用。对于网络空间中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的品牌资产,如何通过正规手段加以规范和限制,这是另一个难点。

  第三个问题,也是最关键的问题,品牌一旦被冒用,无论是与“李鬼”品牌出现的平台方协调沟通,还是走公检法等行政、法律途径,都存在“举证难”的问题。特别是在举证的过程中,如何搜集完整的证据链,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;如何对自身损失进行量化,缺乏成熟的模型。

  写到这里,笔者突然想到了“碰瓷”。

  碰瓷,曾经作为人见人恨,又人见人躲的存在,让遭遇者除了赔钱还得赔笑,更让有意伸出援手的南京彭宇们唏嘘喟叹。但在去年10月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依法办理“碰瓷”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》,对碰瓷行为有了明确定义,更明确了案件的定性和处罚,突出了操作性,统一了司法标准和尺度,理顺了案件办理流程,使公检法机关能够高效衔接配合,准确适用法律,规范案件办理,依法严惩犯罪分子。

  这其中,“定性”、“操作性”、“标准和尺度”、“流程”等字眼,正是高效处理碰瓷类案件的关键。

  类比到品牌保护,两者其实非常相似。

  拿车辆碰瓷案件来说,举证中所必需的的车辆保险、监控探头、目击证人、行车记录等要素,对应到品牌保护,正是资产识别与风险评估、资产监测、第三方举证、关键证据等内容。

  车辆保险→数字资产的识别和盘点,潜在风险的评估

  监控探头→对各种数字资产持续监测的技术手段

  目击证人→数字品牌资产所在的外部第三方平台

  行车记录→品牌方自证清白为真李逵的重要证据

  上文提到的《DRP数字风险防护报告(2021上半年)》,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,称之为IDRR模型,该模型分为四个部分:

李鬼11.png


识别(Identify)

  了解组织运营(包括任务、职能、形象或声誉)、组织资产和个人的网络安全风险,识别和管理企业资产要素及其对业务目标的重要性,并用于支持运营风险决策。

监测(Detect)

  对企业的信息、资产、数字足迹进行全面监测,以识别网络安全事件和异常活动,了解事件的潜在影响,评估并反馈事件风险程度。

响应(Response)

  执行响应流程和程序,以防止事件扩散、缓解事件影响和消除事件,针对事件活动酌情与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,包括寻求执法机构的外部支持。

恢复(Recovery)

  与内部和外部各方协调恢复活动,执行和维护恢复流程和程序,以确保及时恢复受网络安全事件影响的系统或资产。吸取经验教训,纳入今后的改进恢复计划和流程。


  四个步骤中,识别是后续各步骤的基础,目标是资产覆盖全,尽量无遗漏;监测是持续化手段,目标是在“监测效果”和“资源投入”两者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;响应是直接决定“止损”效果的关键,目标是提高响应时效,通过快速关停等手段,尽量缩短“李鬼”存在的时间;恢复则是“汇报”与“改进”的结合,一方面向领导与外界有所交代,另一方面,完善上述流程,为“李鬼”们的下一波潜在风险做好应对。

  不难看出,该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对“李鬼”们的“招摇撞骗”行为做到发现及时、举证全面、响应快速、协调恢复。

  总结下来,数字品牌作为资产的新形态,风险缘于其公开性,因此防护工作存在诸多难点问题,只能从事件发生展开响应。许多品牌方缺乏经验,遇到问题时,往往陷入手足无措的窘境,延误甚至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。

  但正因为如此,从数世咨询的第三方视角来看,有需求就会有供给,数字品牌保护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细分市场,该领域会涌现出更多有技术有能力的创新者。如同“碰瓷”一样,虽然碰瓷者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绝迹,但取证的手段越来越成熟,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健全,有勇有谋的见义勇为会越来越多。



参考阅读

网络钓鱼依然是勒索软件最顺手的敲门砖

深度伪造技术迭代网络钓鱼策略